《学习强国》中“本草中国”写有一个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个叫王六的城防士兵,夜晚巡逻时感染风寒,越来越严重,经常咳得上气不接下气配资门户服务网站,四肢发软、浑身无力。
有人告知他要去庐州拜访名医。当他将至庐州时,在路上咳嗽发作便在大树下休息,恰好有一位老先生路过。
老先生看他脸色极差,又咳嗽得虚弱无力,便上前问询,得知王六是来找名医看病。老先生缓缓说道,自己便是这庐州城内他要拜访的名医。
说罢从包袱中拿出纸笔,写下一副药方,交给了王六,让他回家尽快服用。王六回到家后买来了人参、五味子和生猪肺,按照老先生给的药方熬成汤剂,服用了两次,怎么也治不好的咳嗽便痊愈了,再也没有复发。
五味子还有另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
(此图为AI生成)
展开剩余85%东北长白山下,孤儿苦娃长年给地主干杂活,还经常受到毒打。一天,苦娃病倒了。地主便将他扔到了野外。
这时,一只喜鹊飞来,将几粒种子撒落在苦娃身边。种子一落地,便迅速生根、发芽、长叶、抽枝、开花、结果,很快在条条藤蔓上挂满了一串串红里透黑散发着清香的果子。
苦娃闻到果子的味道后缓慢醒来,饿得摘下一串果子就塞进嘴里。等到吃果子吃饱后,感觉人也精神了,什么病也没有了。
从此,人们不管生了什么病,就去找这种小红果来吃。因为这种果子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人们就叫它五味子。
五味子,又有北五味子、南五味子和药五味子之称。
五味子在《尔雅》中就有记载,称菋或荎藸,《吴普本草》称玄及,《别录》称会及,《中华本草》称山花椒,还有五梅子、壮味、五味、吊榴、血藤子、面藤子、面藤、秤砣子等别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自1963版起收录五味子,1977~1995年版将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合并收录,2000年版开始将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单独分列,2025年版也是分列。
《中国药典》2025年版记,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中国药典》2025年版记,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果肉气微,味微酸。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北南五味子在传统用药上存在一定差异。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认为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正品,除收敛固涩外,功偏补益心肾,而南五味子则偏敛肺止咳,入滋阴药当以北五味子为宜。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是五味子科五味子属落叶木质藤本。花期5~7月,果期7~10月。
五味子原产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河南等地,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五味子分南、北两种,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三省,颗粒大、肉厚、柔润,为道地药材;南五味子主产于湖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喜阴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水浸。野生五味子常见于沟谷、溪旁、山坡。
五味子的嫩茎叶可食用,种子及茎可做调料,种仁榨油可作工业原料、润滑油,叶、果实可提取芳香油,全株可用作垂直绿化,其茎皮纤维柔韧,可供制作绳索。
五味子雄花
五味子雌花
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是五味子科五味子属落叶木质藤本植物,4~7月开花,7~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东北部。生于海拔600~3000米的湿润山坡边、山谷的两侧、灌木林林缘,喜湿、喜阳、怕积水。
五味子种子
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 Gagnep.)是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属藤本植物,花期6~9月,果期9~12月。南五味子产于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华中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
正所谓,人生五味凝一果,北南分合俱宁心。
这里我们一定要分清——中药材南五味子是华中五味子的果实,而不是南五味子植物的果实!
木兰纲-木兰目-木兰科(此图来自百度百科)
因五味子属曾归于木兰科,所以我们在资料中也经常会见到将五味子归于木兰科的情况出现。
木兰纲-木兰藤目-五味子科(此图来自百度百科)
五味子属全世界约30种,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仅1种产于美国东南部。中国有19种,12种是特有种。
(此图来自百度百科)
南五味子属有时也称冷饭藤属,全世界约28种,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中国有10种。
(此图来自百度百科)
五味子在中国民族医药中应用十分广泛,藏药、蒙药、苗药、维药、朝药、满药、景颇药、阿昌药、德昂药等均有记载。
《藏本草》中记,达智,果实用于消化不良,肠炎腹泻,呕吐呃逆,气痛,昏厥眩晕,四肢麻木无力。《中国藏药》中记,达折合,果实治泻痢,呕吐,开胃。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现代研究发现,五味子素是从五味子果仁中分离得到的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以五味子丙素为典型代表,具有手性差异特征。
研究表明,部分木脂素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效应。五味子素(schisandrin)及其衍生物(如α-、β-、γ-、δ-、ε-五味子素、伪γ-五味子素、五味子甲素等)是核心活性成分,占总化学成分约8%。研究特别强调木脂素类成分具有抑制中枢神经、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等药理作用。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配资门户服务网站,若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河北省趣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